今天是: 2018年07月02日
秦和
时间: 2018年04月12日 来源: www.87365.com 浏览: 76 分享:

30-秦和.jpg

教育学博士,教授,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妇女八、九、十大代表,www.87365.com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机构协作会常务理事。

心系教育·情系教育·献身教育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秦和院长事迹

 

        秦和,女,教育学博士,教授,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华桥外院)创办人,现为院长。上世纪90年代初,秦和放弃国外优越生活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创办了华桥外院。自此,她将全部心血倾注于学校发展,倾注于学生成长成才。经过17年不懈努力,华桥外院已发展为一所规模适中、特色鲜明、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大学,是吉林省和东北地区外语外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华桥外院的快速发展,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见证和缩影。秦和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对教育公益性的坚守,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对学生的悉心关怀教导,都堪为表率,集中展示了改革开放新时代女性教育工作者的勇气、智慧和风采。

        一、坚持非营利性办学,从不谋求任何回报
        秦和在国外工作期间,发现我国许多金融、经贸人才缺乏外语交际能力,而外语人才又缺乏经济和管理等专业知识,很难适应改革开放条件下国际交流和经贸往来的迫切需要。对此,她深感焦虑,同时也萌生了一个强烈愿望,那就是要办一所外国语大学,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外语外事人才。怀着这样的理想,她甚至还来不及深入思考,便决定放弃国外令人羡慕的一切,回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办学历程,从此将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
秦和办教育,始终将公益性作为唯一目的。在她看来,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她时常说,“国外诸多百年大学坚持公益性办学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限的启迪。我向往那种崇高的教育境界,那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学校创办之初,她坚持就将公益性办学写入了学校章程。在她看来,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让所有学生得到适切的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秦和的根本价值追求。
        2006年11月10日,在秦和办学生涯中是一个重要日子。就在这一天,秦和毅然决定,对学校财产处置进行司法公证,将华桥外院的所有资产留给了社会。这一重要决定,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极大振奋了全校师生,不仅进一步凝聚了人心,为学校长远发展争取了更好的环境,同时也为我国民办高校树立了新的标杆。这种公益精神和担当精神,已经在华桥深深扎根,融入了校园文化。 
         二、坚持先进办学理念,构建特色育人体系
        在秦和看来,办教育离不开满腔热情,但光有热情还不够,必须懂得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规律,能够沉下心来,理性思考,找准定位,体现学校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实现特色办学。在秦和看来,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结合国情、省情、校情,秦和科学设计了学校未来发展方向,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带领全校师生走出了一条“民”、“特”、“新”的发展道路。
        秦和高度重视学校的顶层设计。她始终立足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结合学校条件和优势,明确了办学思路,即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不照抄照搬国际,不简单效仿公立,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强化内涵建设,注重办学效益,千方百计办高水平、有特色的百年大学。基于这一方向,她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级外语外事人才。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清晰描述了学校发展蓝图,增加了共识,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使学校发展中少了许多争论和徘徊,能够将全部精力集中到办学上来。
         秦和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在国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她创造性的设计制定并实施了“本科全套人才培养规格及方案”。这个方案着眼于解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两个基础性问题,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确立了“知识为本”向“能力为本”转变的人才培养理念;创建了“双外语”、“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强调知识系统性、完备性”的束缚,提出了“七个不断线”,即思想政治教育和礼仪养成教育不断线,综合能力培养不断线,实践教学不断线,文化素质教育不断线,心理健康教育不断线,计算机实践不断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断线。秦和尤其突出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与行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教育,使知识、能力、人格培养有机融合。
        秦和十分重视文化育人。她反复强调,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学生的课堂学习固然重要,但校园文化的影响往往更为深远。自建校之日起,她就开始谋划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华桥外院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华桥精神。一是“求‘公’致远,追求百年”的公益精神,二是“会通中外、服务祖国”的桥梁精神,三是“开拓进取,负重拼搏”的创业精神,四是“严细科学、务实求精”的治学精神。她说,有了华桥精神统领,学校育人工作就有了灵魂。在办学实践中,秦和创造性的提出了建设大型国际语言实习实训基地——地球村的理念,并已成功付诸实践。目前,在国内独一无二的地球村已经成为华桥外院的大型国际语言实习实训基地。在这里,已建成12个国家村落。每个村落都汇集了这个国家地理、历史、文化、风俗、艺术等方方面面的元素。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全方位了解该国的民族文化,形成整体把握,避免文化认知上“碎片化”。目前地球村已成为学校文化工作的重要载体,实现了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融。
        秦和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她认为,要想办高水平大学,科学的顶层设计是基础,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在办学实践中,她结合国情、省情、教情、校情,就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民办大学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她坚持落实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理事会决策、院务会执行、党委监督和保障的领导体制。二是不断完善科学、民主管理的体制机制。她主导建立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20多个议事或决策机构,并保证其有效开展工作,真正发挥作用,做到行政和学术相对分离,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协调。三是推动建立健全人事、财务、教务、学生事务、后勤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确保学校有效运行。在秦和的努力下,华桥外院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形成了集体决策、民主管理、依法办学的内部运行机制,大大降低了办学风险,走上了规范办学、有序运转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经过多年的努力,秦和主导构建了以“七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完整的育人体系。即:高举“一面旗帜”(公益性办学);明确“一个目标”(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坚持);确定“一个理念”(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优化“一个方案”(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培养方案);形成“一个机制(思想教育、心理咨询、学生指导并重相融的工作机制);推行“一个模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住宿的管理模式);建立“一个标准”(德育为首、自我管理的综合测评标准),并通过社会实践、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拓展训练等,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礼仪养成好、具有社会责任感、心态健康积极向上的职业人。其理论与实践成果《民办高校落实德育为首,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获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言传身教,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作为校长、作为教师,秦和始终牵挂着学生的成长。作为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她肩负着重要职责,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一天休息时间。尽管如此,她总是寻找各种机会,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术报告、校长开放日、交流谈心等多种渠道,与同学们“亲密接触”,倾听大家的心声,了解大家的需求。她总是用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言传身教。在秦和看来,这是教师、校长的天职,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她时常说,与学生在一起是最幸福的。
         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秦和最为用心。她认真地组织调查各年级学生的实际需求,特别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及面临的困难与困惑。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她都要向学生做报告,帮助学生们分析优势与劣势,对学生们面临的问题予以解答,及时进行鼓励和鞭策。对大一学生,重点解答如何转变角色、如何规划四年大学生活,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确定合理发展目标。对于大二、大三学生,重点为他们解答学习、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对于大四学生,重点就升学、就业等问题进行讲解。秦和做报告通俗易懂,贴近学生,深受欢迎。很多学生表示,听了秦和院长的报告之后,努力方向进一步清晰,精神为之振奋,受益匪浅。
        为加强与广大同学的沟通,秦和还通过设立校长接待日、校长信箱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联系。无论多忙,秦和在校长接待日都会抽出时间,与同学们交流。自设校长接待日以来,已与500多名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在秦和的帮助下,许多学生走出了迷茫与困惑。学生的每一封来信,秦和都要阅读,并且以不同方式予以回复。每次学生来访,她都优先安排接待。
        秦和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她看来,社会责任感是学生走向社会前必备的素质,是教育重要的价值导向;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养成,是学校教育工作减负的重要使命。在这方面,她无私办学行为本身就最好表率。在言传身教的同时,秦和积极倡导和支持学生志愿者工作,将此纳入学校人才培养重要环节,精心策划,认真组织,为此倾注了大量精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目前,华桥外院学生志愿者已成为吉林省品牌,成为华桥外院学生最为瞩目的形象。
        在秦和看来,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是她工作的意义所在、价值所在,在学校没有什么比学生更重要。
四、为师为人,全校师生之表率
秦和对教育有着特别理解。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而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德”居于首位。她经常讲,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还要塑造学生灵魂。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她特别强调和突出了师德建设,要求所有教师在“德”上为学生做表率。她说,教师要求学生做的事情,首先自己就要做到。她是这样要求教师的,自己也是这样实践的。 
        在秦和的倡导下,学校专门成立了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她本人担任组长,亲自抓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她组织研究制定了《师德建设手册》,印发了《师德建设方案》,在教师中积极倡导“以德修身,以德立教,以德育人”,并将师德师风建设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先后出台了《教职工守则》、《教学工作规范》、《教职工绩效考核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将师德表现纳入教师晋职、干部选拔和评优评先,专门设立了师德奖励,实行师德“一票否决”,着力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在秦和看来,师德有着丰富的内涵,是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修养和社会担当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对学生、对他人、对全社会的大爱。秦和常说,教育工作者,必须敬业爱岗,学高身正,充满爱心。在师德方面,她做出了表率。
        她在工作上,总是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常年加班加点,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对学生、对他人,她总是充满爱心。在非典、甲流期间,她多次深入到学生宿舍,了解和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帮助同学打消恐惧心理。对期间生病的同学,她给予特别的关爱。她专门设立了“校长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子。她每年都以个人名义,默默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资助。她本人还是吉林省巾帼志愿者协会会长,在汶川地震、西南大旱等重大灾害面前,带头捐款捐物。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她率先用自己的工资捐赠了1万元。在她带动下,全校师生员工7300余人,共为灾区捐款220895元。在地震后第一时间,她亲自了解学校灾区学生家庭受灾情况,并到学生宿舍慰问灾区学子。她鼓励同学们,要相信党和政府,要相信中华大家庭的力量,振奋精神,奋发有为。
        秦和常说,师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经过多年狠抓师德教育,通过她的身体力行,对广大师生形成了感召力,广大教师献身教育、无私奉献的热情日益高涨;学生感恩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显著增强。这些,都已转化为育人的合力。
        五、勇于探索,甘做中国民办教育之铺路石
        秦和有着开拓振兴中国民办教育事业的理想追求。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她总是勇于实践,不受陈腐观念的掣肘,不为条条框框所限制,积极探索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2010年,华桥外院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肩负着探索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模式的历史重任。
        秦和认为,办好非营利性民办大学,既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同时也要立足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民办教育发展道路。她始终认为,办好高水平民办大学,必须高举公益性旗帜,坚持非营利性办学,这一信念她从未动摇。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她就如何办好非营利性民办大学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思考。在她看来,办好非营利性民办大学,一是要界定清楚非营利性的认定标准,明确其法人属性;二是需要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配套制度,对营利性民办学校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给予不同的政策待遇;三是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在学校层面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为非营利民办学校设置“防火墙”,确保公益性;四是要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必要支持;五是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规模和质量并重、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结合、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并重。近年来,秦和已公开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其办学思想进行了集中阐述。
       秦和认为,非营利民办大学不属于任何个人,而是属于全社会;办好高水平非营利性大学,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任何个人都无法担当这一历史重任,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对于民办高校的未来,秦和十分乐观;对于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她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她时常讲,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明天的美好的,但道路是充满荆棘的。她坚信,若干年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也能出现像哈佛、耶鲁那样的世界名校。她说,自己甘愿为民办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奋力拼搏,甘愿作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铺路石,甘愿为她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倾注一生的心血。
        目前,秦和担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是九届、十届吉林省政协常委,吉林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民进吉林省委副主委,中共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www.87365.com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机构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副理事长,第三批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第二、三届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妇女八、九、十大代表,吉林省妇联第十、十一届执委会常委等职务。
        秦和为在为华桥外院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的同时,积极履行作为政协委员的社会职责。她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先后提出了很多富有价值的提案建议。如《关于解决高校大四学生教育“缩水”问题的提案》、《关于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的建议》、《关于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提案》、《关于高校深化全面素质教育需要全社会来支持的提案》、《关于尽快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后续问题的提案》等。这些提案不仅切中了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更体现了秦和对教育的深情。秦和提出的提案建议,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推动了问题的解决。2010年,她提出的《关于高校深化全面素质教育需要全社会来支持的提案》,荣获省政协“优秀委员提案”奖。
        秦和的先进事迹及其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突出贡献,得到了受到各有关方面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1998年被评为“吉林十大女杰”;2000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并获全国“十大女杰”提名奖;2004年被授予“吉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第五届“中国十大女杰”,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被评为“影响中国民办教育界十大领军人物”;2008年被评选为全国优秀创业女性“十佳巾帼创业明星”,并荣获特别贡献奖;2011年被评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先进个人”。
        华桥外院是一所新兴民办高校,在秦和带领下,学校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华桥外院以其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顶层设计、系统的质量保障体系、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精细化的管理、高质量的就业等,赢得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等各方面认可。华桥的发展壮大,凝聚着秦和的心血,同时也是秦和教育人生最为真实的写照。秦和心系教育、情系教育、献身教育,她及其所开创的事业,已在在中国民办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厚一笔。


审稿人:赵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