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18年07月02日
中国民办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时间: 2013年01月14日 来源: www.87365.com 浏览: 64 分享: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院长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兼职教授

  曹勇安

  生存与发展是中国民办教育的基本问题。站在今天,回顾昨天,思考明天,是研究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比较研究的出发点是发现长短,落脚点是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任何事物的现实成果,都包含着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经验指导我们:面对未来往前看,看出高度、看出档次,增强我们必胜的信心;教训指导我们:面对未来往后看,看出回避、看出忌讳,用智慧去迎接新事物。

  一、古代

  中国民办教育起源于孔孟私学。2500多年前,孔子创办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私人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传统。他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教育思想至今仍被人们所推崇,他采用师生对话式的教育方法。后来又出现了官举民办性质的教育(或称学术交流)机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采用的是讲座式的教学方法,邀请当时各个学派的杰出代表(如:孟子、荀子)来讲学。稷下学宫一直延续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期间培养出象韩非、李斯等这样的大家。至唐宋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这是东方学校教育的雏形,标志着教育从“粗放”走向相对“集约”,有一定固定地点和稳定内容课程的办学模式。书院的组织形式完备,发展时间较长,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书院在办学体制上经历了私立起源到公私合办直至完全官办等历程。在书院一千多年的历史上,公办与私立一直是共同办学,仅是比例的多少。

  西方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发端于与孔子同时期的苏格拉底,按现代的标准来看苏格拉底属于私人办学。孔子死后10年,苏格拉底诞生了,他采用的“产婆术”式的启发教育和辩论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对欧洲后世教育思想的影响深远。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继承和发展其教育思想创办了柏拉图学园——西方学校教育的雏形。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创办了吕克昂学园,为西方教育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吕克昂学园是一所正规的典型的希腊——雅典式的私立学校,但这所学校与学园的精神是不同的。柏拉图寻求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而亚里士多德则希望除训练之外,还采用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吕克昂学园存世时间860年,直到后来罗马大军攻破希腊城墙,希腊灭亡为止。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附于源远流长的科举制度。古代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其中发展时间最久,发展最完备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参加科举考试的生源根据来源不同分为生徒(参加助学班的)和乡贡(自学成才的),他们通过的初级考试,即:童试(地市一级)取得功名之后称为秀才,大致相当于现在获得学士学位资格;秀才再通过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各省统考)取得功名之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举人的功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硕士学位资格;只有取得举人的功名才有资格参加次年春天的“全国统考”——会试,通过会试取得功名称为贡生,也称会元,相当于现在的在读博士生;贡生通过殿试后称为进士,相当于博士生通过论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进士录取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或称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近代

  近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欧洲,发展于美国。1988年430所欧洲大学校长共同签署“欧洲大学宪章”,共尊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为“欧洲大学之母”。后来又发展出了巴黎大学,在12世纪之前,英国是没有大学的,人们都是去法国和意大利求学。1167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同法兰西国王发生争吵,英王一气之下,把寄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召回,禁止他们再去巴黎大学。这些学者从巴黎回国,聚集于牛津,从事经院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后来就形成了现在的牛津大学。再后来,牛津大学里有一批教授由于意见不同,与其他人发生了打架事件,为了躲避殴斗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找到一个小镇建立了一所学校就是后来的剑桥大学。从博洛尼亚大学到巴黎大学再到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都是以教学为主。19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大臣洪堡认为大学应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他拓展了高校的另一个职能——科研,为实现自己科研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了洪堡大学,洪堡大学也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16世纪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开始殖民美洲,一批剑桥人渡过大西洋在现在的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镇建立了一所学校,叫剑桥学院。后来,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毕业生约翰·哈佛来到剑桥学院工作,在其死后将其全部400本藏书和一半的资产780英镑捐给了正处困境中的剑桥学院,为了传承哈佛捐赠文化教育事业的善举,人们将剑桥学院改名为哈佛学院,即现在哈佛大学的前身。善于学习的美国人借鉴洪堡的大学办学精神,把哈佛学院建设成一所注重科研的大学,后来改名为哈佛大学。19世纪,随着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有劳动技能的人员,为了克服办学经费等物质条件的困难,联邦政府把自己拥有的土地赠与各州来兴办、资助教育机构。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合120多平方公里),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因此也被称为赠地学院。19世纪下半叶,在赠地学院运动的推动下,美国各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开始注重面向社会,注重与社会的联系,为社会直接服务。20世纪初期,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锐意改革,将大学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推向高潮。威斯康星大学实现了大学三个职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三合一。

  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也效法图强,积极创办私立大学。马相伯创建了复旦大学,张伯苓创办南开大学,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等等。到解放前,全国共有205所大学,其中私立的84所占总数41% ,上海除交通大学外全是私立的,南京除中央大学外全是私立的;有4048所中学,其中私立有2267所,占总数的56%。

  三、当代

  新中国成立后,民办教育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

  (一)清理整顿阶段:1951年政府开始接办外国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到1956年私立学校全部绝迹。在限制论下民办教育成为历史。

  (二)民办萌发阶段: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举办各种教育事业。民办教育从限制论走向补充论。

  (三)规模扩张阶段: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制定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民办高校由1993年的450所两年时间激增至1209所。民办教育从补充论走向协同论。

  (四)依法管理阶段: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确立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标志着中国民办教育进入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新阶段。民办教育从协同论走向组成论。

  (五)共同发展阶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伴随着大扩招的步伐民办普通高校迅速发展。如表1所示,从学校数量上看,1978年—1999年,改革开放21年,总共批了21所民办普通高校。平均1年才增加1所;1998年到1999年,增加4所,平均1个季度增加1所;1999年到2000年增加12所,平均1个月增加1所;2000年到2001年增加52所,平均1周增加1所。同时期,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数也呈逐步增长的趋势,民办高校与公办普通高校实现了共同发展。民办教育从组成论走向共同发展论。

  表1:1998年—2004年民办高校数量统计

  年 份助学性质高校数普通高校学校数

  (含成人高校)

  1998年120021

  1999年124025

  2000年128237

  2001年120289

  2002年1202133

  2003年1104175

  2004年1187228

  (六)快速上升阶段:

  2000年,黄河科技学院胡大白校长,率先实现民办院校“专升本”,紧随其后的是8所老专科在4年时间里陆续升本;2005年,在以西安翻译学院丁祖诒校长为代表的民办职业学院的努力下,16所院校实现“专升本”。 2011年,北京城市学院等5所院校,又获批“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河北传媒学院在首批本科生毕业的同时,就获得了这一资格,上升速度之快堪称世界第一。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赋予民办教育两个重要历史使命:“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民办教育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纲要》为什么赋予民办教育“两个重要”的历史使命?是因为共和国教育史上的若干个第一都是民办开创的:第一所民办高校——北京中华社会大学。1982年3月,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聂真、张友渔、刘达创办;第一所民办中小幼寄宿学校——光亚学校。1992年,由卿光亚创办于四川都江堰;第一所在美国上市的民办培训学校——新东方学校。1993年,俞敏洪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2006年9月,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些不都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增长点吗?

  第一所民办兼并公办的学校——东亚大学(现齐齐哈尔工程学院)。1993年7月,曹勇安创办的东亚大学兼并了公办的职工大学;第一所地方政府委托民办管理公办的学校——东亚大学。1998年2月,齐齐哈尔市政府委托东亚大学,管理8所濒临倒闭的国企举办的学校。无意中成为全国第一个学生超万人的学校。“委托管理”的模式和词汇已写入《纲要》的第42条和67条。从1999年起至今,学校的改革历程已成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教学案例。这些都体现了民办教育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民办教育发挥改革的重要作用,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1982年《宪法》规定允许社会力量参与办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1993年《发展纲要》提出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1999年《决定》、《行动计划》提出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2002年《民促法》赋予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2010年《纲要》提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并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

  民办学校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同样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时任黑龙江省副省长的王佐书同志,曾三次到我们民办学校视察和指导改革。黑龙江省在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上,创造了两个全国“第一”,即:第一个,以立法形式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的省份,1994年,黑龙江省第八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比国务院颁布的《条例》还早3年;第一个,明晰民办学校产权并给事业编制的省份。2005年4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黑政发〔2005〕25号)。(1)该文件对民办学校产权明晰做出了政策规定:《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促法》)施行前主要靠学费滚动发展起来的民办学校,可以从学校净资产中提取15%作为举办者的初始出资额。正是这项政策的出台,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自1999年开始起的产权制度改革才得以圆满结束。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用政策来解决了早期靠“滚动发展”的民办学校遗留下来的产权问题,对于民办学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全国滚动发展起来的民办学校,如何在事实产权的基础上获得法理产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效法。(2)该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民办学校教职工在资格认定、业务培训、人事档案、社会统筹、职称评定、教龄和工龄计算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并规定“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可参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办法进行人事管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类事业编制可以保证教师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是典型的“全国粮票”。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办学校在“事业单位”前面还要加上“民办”两个字。“民办”这两个字就限定了该民办学校的人员只能在发文的地域内流动,相当于“地方粮票”。

  四、展望

  截止到201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3.08万所(不含民办培训机构2.14万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3713.90万人。民办高校389所,独立学院309所,全国民办本专科在校生为505.07万人,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1.88%。同时替代性非政府教育经费投资达到1497.01亿元。提供了3700多万个学位,如果按生师比20:1计算,则提供了185.7万个教师工作岗位。

  表2:2011年我国民办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情况

  学校类别10年全国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元)民办学校学生数民办学校机构数替代性非政府教育经费

  (亿元)

  机构数(所)占全国比例(%)学生数

  (万人)占全国比例(%)

  幼儿园1875.3411540469.191694.2149.47317.72

  小学4012.5151862.15567.835.72227.84

  普通初中5213.9142827.91442.568.73230.75

  普通高中4509.54239417.49234.989.57105.97

  职业中学4842.45285621.81269.2512.21130.38

  普通高校9589.7369828.97505.0721.88484.35

  合计 130820 3713.90 1497.01

  注:根据《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改革开放34年,民办教育逐步地从“边缘”走向“主流”,从弥补财政不足到满足多样化需求,从拾遗补缺到促进教育改革。其实任何事物都遵循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即:稀缺阶段、选择阶段、个性阶段。稀缺阶段主要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目标是做大,稀缺阶段是杂牌对杂牌,特征是拼规模,体现的是好上学;选择阶段主要是满足好不好的问题,目标是做强,选择阶段是品牌对杂牌,特征是上质量,体现的是上好学;个性阶段主要是提供俏不俏的问题,目标是做出特色,个性阶段是品牌对品牌,特征是求效益(尤其是社会效益,即: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学办到人民群众的兴奋点上),体现的是学办好。

  民办教育能否有效应对未来的挑战,关键在于民办学校管理者的认识和水平。与公办学校校长重在执行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政策不同,民办学校的校长的职责在“三化”:一是预测变化,看别人没有看到的事;二是客观规划,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事;三是重在同化,做别人没有做到的事。

  在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引领下,高职教育已从稀缺阶段转入选择阶段,在一些省份的公办高职院校中,已出现了“合并”、“撤销”的情况,民办高职院校(专科)已经出现了生源大幅度下滑,倒闭的危机正一步步地临近民办高职院校。我们的民办本科院校对此好像是隔岸观火于己无关,其实潜在危机已经十分明朗。国家在“十五”期间制定的高职院校不升本的政策,已持续到十一五、十二五,假如“十三五”国家放开口子允许公办高职院校升本,那么首批升本的就应该是现在的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他们经过十几年的示范性建设,无论在专业建设、师资、管理等软件方面,还是校舍建设、设备设施等硬件方面,其品牌和竞争力都远远地超过现在的民办本科院校。而我国目前的87所民办本科院校,只有9所是扩招前的老专科,近90%的是未从事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独立学院,或是办高职历史不长就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学校,办学特色(即:地方性、专业性)不鲜明,职业技术教育(应用性教育)不明显,是民办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大问题,与示范性高职院校比仅仅多了一个本科文凭。一种情况是,人们在不把本科文凭作为首选,而把职业(应用性)素养作为首选时,我们的民办本科能PK过示范性高职吗?另一种情况是,当本科教育也由稀缺资源转变到选择资源时,民办本科院校首先遇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就是这批升本的高职院校,。

  缺少危机意识,忽视办学质量,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努力扩大办学规模,是当前各类民办院校的隐忧。总结世界上百年老校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没有一所是靠学费运转的。当然,回顾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办学校的发展,开始没有规模是不可能生存下来的,我们的一些民办学校在稀缺阶段中通过规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办学基础,这一时期选择规模化发展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能周而复始地重复昨天的故事吧。且不说办学目的,就是审时度势你也要看看事物发展的规律已由稀缺阶段转入了选择阶段了。我们高兴地看到,山东滨海学院已针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相应的举措,在建校20周年庆典时他们提出:“削减校生规模,招生计划由每年的5000人缩减至3000人,办学规模控制在1.2万。通过学校的基金会筹措办学经费,基金会在目前5000万的基础上做到3个亿”。他们靠特色立校的做法,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表3:中国人口与教育适龄人口推移和预测(2011~2050年) 单位:万人

  年份总人口数早教适龄人口幼教适龄人口小学适龄人口初中适龄人口高中适龄人口高等教育适龄人口65岁以上老龄人口

  20111359265362498910006590460821101611725 8.6%

  2012136863546550739847567060631074512107

  2013137776554151809854533260151048512498

  2014138646557852929916505158941014913027

  20151394565577539910036486356641010413602

  20161401995543547910077494453291006314128

  2017140873549055201026749395050992414873

  2018141477543055201046049724862969415551

  2019142013536754871065049034944932316355

  2020142484530154351080949754938891917139 12.1%

  2025143930479950861079654765172822719654

  2030144155457545361004853725516880223921 16.6%

  203514386044814530900749825244911628844

  204014310346834572891044354761860132002 22.3%

  204514129047894657915843364535774532450

  205013827943034485946346104453740933073

  注:数据由《中国人口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2005-2050年》整理而来。

  从我国各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数量发展趋势的预测看,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阶段学龄人口总体趋势是下降的,民办教育生源不足的问题将更加尖锐。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下降趋势最明显。然而老龄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新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持续增加。2011年时,老龄人口与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大约是1:1,2020年达到大约2:1,2030年变成大约3:1,2040年则达到大约4:1。再看我国老龄化社会情况,2011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8.6%,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将达到12.1%,2030年将变成16.6%,2040则增加到22.3%,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多人是老年人。这是任何人都必须要正视的现实,即我国的人口变化趋势小的在减少,老的在增多,教育适龄人口在减少,老年人口在增加。那么,这种情况下民办教育的增长点在哪里呢?

  民办教育要打破三个界限,实施三个并举。打破学历界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打破教育形式的界限,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并举;打破学龄界限,学龄人口教育和非学龄人口教育并举。小的减少,老的增多,民办教育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是不是应该向老的方向发展,向老年大学,向老年人口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发展,把现在的老年人的生存型养老,升华到生活型养老,进而进入到文化型养老。你幼儿园是办黄了,你办养老院行不行?办养老机构行不行?你招小的,要为他的一生负责,招老年人呢,用吗?就是哄他乐,对不?我们把养(养老)、护(护理)、医(医疗)、教(教育)四合一,为个人的终身教育,为国家的建设学习型社会做出我们民办学校应有的贡献。我们招生完全可以在当地就能解决,完全不用跨省跨地区的满中国去招生。在关注新办学增长点的同时也为地方政府解决了养老难题。

  1996年5月18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会员大会,这是中国至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民办高校盛会。到2002年,当年参会的400多所民办高校仅存40所,黑龙江省参会的14所民办高校仅存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一所。这个是当年的我,这个是当年的胡大白。

  2011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18862.56亿。2012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将达21984.63亿。教育不差钱的时代已来临,钱能解决质量和效益吗?钱只能解决规模问题,解决不了质量和效益问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是教育自身的问题,只能靠教育的自身改革来实现。

  民办学校可以利用体制和机制的优势,遵循两个规律解决质量和效益问题。即:遵循教育规律,提高办学质量;遵循市场规律,提高办学效益。遵循两个规律潜心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具有四个特征:一是买不来,核心竞争力是非商业性资源;二是偷不去,核心竞争力是非复制性资源;三是拆不开,核心竞争力是互补性资源;四是带不走,核心竞争力是整体性资源。学校有三样东西符合上述标准:一是,一支高素质的教工队伍,这需要千锤百炼;二是,一个优良向上的校风,这需要千呼万唤;三是,一套与时俱进的课程建设,这需要千辛万苦。

  民办院校体制上的优势,可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一个组织成熟的标志不是个人能力而是制度能力,通过法人治理焕发起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民办院校的机制优势,则可以紧紧抓住目标管理、内部创业、成本中心的管理三要素,构建扁平化管理组织结构,变指令性领导为理念性领导,促使每个专业都直接面对市场,快速回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认识到让学校融入市场的最佳切入点,是支撑学校发展的专业。为此,学院于2005年,实施专业法人制度,使各个系(专业)由教学单元变为办学单位。学院提出围绕市场开专业,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本着“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建一个会(所)、创一个品牌”的专业建设理念,鼓励并支持各办学单位创办新专业及其衍生的专业经济实体。学院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凡具备独立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均可以根据社会需要都可以申请开办新专业,经学院专业评审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学院就授予该教师为该专业的法定代表人(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法定代表人对该专业:承担教育责任、行使教育权利、获取相应利益。一个专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该专业的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设计、教师聘任、招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和创办经济实体等项责任。

  基于专业法人制度,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创办了齐三机床有限公司、汽车会展中心、百草家园老年公寓、北京现代汽车4S店、齐职院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二手车交易市场、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等21个校办经济实体,覆盖了学院所开设的47个专业。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或经营活动,“教学即是生产,生产检验教学”,既完成了学生的实习、实训任务,又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学生还有可观的经济收入。

  “地毯式的宣传,传销式的招生,粗放式的办学,盲流式的就业”,与其全国“找生”,不如眼光向内,转变发展方式。依我看,民办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立足于地方发展,实现三个转变。即:由服务全国向服务地方转变,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和教育支持为目标;由单纯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向多种形式教育并存(特别是各类培训)转变,满足地方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由依靠学费办学向“以校带企、以企资校”转变,实现全员创业,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经济后盾。

  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理念,2002年,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果断停掉了经济效益可观的自学考试教育,全部力量都投入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中来。2009年学院首次提出职业教育要实施“两个转变”,即“办学从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教育从适应型向创业型转变”。学院建设的远景目标是“学院品牌靠专业,办学经费靠产业”,探索一条创业型大学的建设之路。即10年或20之后,办成一所日常运转的经费由创办的企业收入来解决的大学,学生不再依靠父母,能够自食其力,用自己的实习和创业收入即可解决在校的学费和生活费用。

  其二,民办高校要抓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寻找民办教育新的增长点。改革开放34年共有过6次发展的机遇:第一次机会,投机倒把致富发家。可是你为什么没发呢?因为你害怕被抓,不敢;第二次机会,摆个啥摊都是金山。可是,你为什么又错过了这次机会呢?因为你嫌丢人,不干;第三次机会,玩转双轨保赚不赔。可是,你为什么还没发呢?因为你没权,不行;第四次机会,股票市场随买随涨。股票刚出来的时候号召党员干部带头买股票,那你为什么又没发呢?因为你,不信;第五次机会,抓住银行炒地盖房。只要画个图纸就能收钱卖房,拿着你的钱买地,拿着你的钱盖房,为什么你还没发呢,因为这至少需要一部分原始积累和一定的技术含量,你,不会;第六次机会,提质创效、创品牌。我们现在各类教育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创新,给了我们机会我们就要抓住,不用抱怨不公平,当你抱怨的时候说明你已经落后了,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要毫不犹豫的冲上去,相信,我,不差。

  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民办教育肯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但并不是每一所民办学校都能发展,更不是平均发展,只有潜心打造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力。

审稿人:赵 磊